环球化妆品招商网

首页 > 日化资讯 > 详情

新闻资讯

并购潮起民族品牌何以复兴

日期:2008/8/18  阅读数:1049

    在被强生23亿元收购之后,大化妆品一品牌可以保留一段时间,但是它已经逐渐丧失了作为民族产业的控制权和优势地位。我们也不得不反思中国民族产业所存在的种种弊端。
 
    1985年,强生公司正式逐鹿中国;同一年,大宝品牌开始屹立本土。23年后的今年7月30日,强生将土生土长的大宝正式娶进“豪门”。

    嫁,还是不嫁?这或许是一个曾经困扰大宝多时的问题。

    就在今年6月份,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与经济学人智库联合发布报告指出,未来5年内发生在中国的并购活动将更加活跃,保卫本土品牌将成为资本市场上更为紧迫的命题。

  日化市场重洗牌

    从小护士外嫁欧莱雅,到丝宝与德国拜尔斯道夫联姻,“收购”这张牌被外商们频频打出。面对全年销售额约1000亿元的日化品市场,全球企业群雄纷纷竭力争夺这块诱人的“千亿蛋糕”。

    目前,中国日化行业的企业有4000多家,曾几何时,“南有家化,北有大宝”的格局让本土品牌添光不少。作为低端消费市场的主导品牌,大宝书写过风光的历史,连续8年在护肤类产品销售中名列前茅。然而,今日的大宝在国外品牌的挤压下,市场份额日益减少,产品创新逐步停滞,企业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

    在这个外资主导中高端、本土企业占据低端的日化品市场中,早已“子孙满堂”的强生为何偏要重砸23亿元“彩礼”将大宝收入旗下?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刘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种互补性的收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两个企业的优势得以更好的发挥。

    根据刘超的分析,强生和大宝的定位与销售渠道不同,大宝作为中国日化产业的领头羊,面向的是中国普通大众,而强生在中国的消费者多集中于大城市,女性与婴幼儿是其消费的主力军。刘超认为,强生要在中国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考虑的是大宝这一品牌在中国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这更有利于强生占领中国这一人口众多的市场。

  外企兼并潮起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的郭乐琦律师长于企业并购相关法律业务。说起外企的并购,郭乐琦坦言,生物界有优胜劣汰,经济领域中也有不断的资源整合。平时国内企业的生存斗争一直存在,而现代经济的跨国性和全球性,必然导致企业之间的投资、贸易、竞争等各种行为不可能脱离全球化的背景而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

    外企并购究竟出于何种考虑?接受记者采访时,郭乐琦表示,外国投资者在国内进行并购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利用国内企业已经占有的市场份额、品牌地位以及其在消费者或业内客户中建立起来的影响力。而强生并购案则会进一步引发对民族品牌的保护,并对民族企业的发展进行反思。

    对外国投资人而言,想要直接在中国重工业生产制造领域另起炉灶打开一个新市场,不仅投资大、耗时长,还需要重新创立品牌、开发客户。而通过并购,则可以利用现有企业的市场优势和一切已经成形的资源。郭乐琦谈起了2006年的一起境外公司收购山东某企业的案例。“并购之前,山东这家企业已持续亏损,向银行贷款也障碍重重。”郭乐琦说,“由于近来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导致对该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因此目前还不能够判断并购和企业利润提高之间是否具有直接关系。但是有一点可以看到——外资注入后,在管理方式和薪金制度上有了较大改革,该企业的整体工资水平有了提高。”

    郭乐琦同时表示,外资并购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按照目前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履行所有的申报、审批手续,以合法的方式进行。因为我国的各个主管部门对中国经济的总体态势有更全面和准确的整体把握和判断,只有在政策法规的框架下,接受主管审批部门的审查,才能更好地平衡与调控外资并购的领域和速度。

  民族企业何以自强

    外资并购无论是好是坏,它所带给民族企业的反思才是至关重要的。

    以环保为例,郭乐琦向导报记者举出了去年在浙江发生的另一起并购案例。“当时,目标公司是一家已经运营了几十年的老国企,环保手续不全。但为了这个问题,境外投资方耗时数周反复进行多方讨论和调查,甚至还在企业里每隔若干米就掘地三尺提取土样,检查企业生产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情况。”郭乐琦认为,从外企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其技术、管理经验、劳动制度的规范化、对环境保护手续和配套设施的重视等等。但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相信外国投资人的经验,还应考虑国外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在中国是否适用。“毕竟,外资进入后企业盈利和经营走向负面的例子也有不少。”

    国浩律师集团(上海)事务所合伙人、一级律师王家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国并购多数增强了境内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最大危害是,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温柔地谋杀”与其竞争的民族品牌。

    刘超则认为,单就强生并购大宝这个案例来讲,在被强生23亿元收购之后,大宝这一品牌可以保留一段时间,但是它已经逐渐丧失了作为民族产业的控制权和优势地位。我们也不得不反思中国民族产业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市场营销手段的缺乏,品牌研发能力的局限,以及产品创新的缓慢,这些不仅仅是大宝的顽疾,也是中国大部分民族品牌所存在的问题,使得中国的民族产业最终不得不沦为他人的嫁衣。

    在这场风风火火的并购博弈中,我们更期待中国的民族品牌能有一个华丽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