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化妆品招商网

首页 > 日化资讯 > 详情

新闻资讯

国内护肤品市场行业内现有竞争态势分析

日期:2016/1/13  阅读数:969

化妆品企业众多、且集中度高。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经营护肤品的企业数量庞大,企业总数超过 5000 家,化妆品企业呈现出明显的“二八原则”。从企业规模来看,超过 90%的化妆品企业是中国本土的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只占不到10%;但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以欧莱雅、宝洁、雅诗兰黛和 LVMH 等外资合资公司为代表的大型化妆品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 80%,以本土企业为代表的中小型企业仅占 20%。

  

 

护肤品品牌众多。化妆品企业在品牌策略上多采用多品牌经营,导致品牌数量巨大,据统计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护肤品品牌超过一万个。大型的化妆品企业多对高、中、低端市场进行全覆盖,针不同档次的市场分别推出若干个品牌;以欧莱雅为例,其在中国市场上有超过 10 个品牌在运营,赫莲娜、欧碧泉、兰蔻针对高端市场,薇姿、理肤泉针对中高端市场,巴黎欧莱雅、羽西、小护士针对中低端市场。中小型化妆品企业的档次跨度小较窄,但一般也会推出多个品牌。以上海家化为例,上海家化专注于中低端市场,先后推出 20多个品牌。

  

各细分市场的竞争激烈。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在某个细分市场中都有大量的品牌存在,竞争的对抗性日益激烈。高档护肤品市场一向是欧美品牌的天下,被娇兰、迪奥、娇韵诗、兰蔻、雅诗兰黛等所把持,他们借助国际品牌优势和雄厚的财力在国内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大型百货设立专柜以延续其高端的品牌形象;在这个细分市场上虽然品牌数量相对较少,但竞争强度却非常高。

  

在中档市场中,玉兰油、巴黎欧莱雅、资生堂等外资品牌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该类品牌主要通过百货商场专柜、大卖场、超市以及专营店等进行销售,并通过建立有效的营销渠道和进行大规模媒体宣传等方式,充分发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大众市场被部分外资品牌和本土品牌分占,一般通过大卖场、超市以、专营店、电商等渠道进行销售。该领域品牌数量较多,外资品牌包括妮维雅(NIVEA)、旁氏(POND’S)、卡尼尔(Garnier)等,本土品牌包括相宜本草、自然堂、丁家宜、大宝等。

  

产品同质化严重。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国产品牌,在产品线设置、产品形态、产品功能、产品成分、使用效果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在产品形态上无非是水剂、粉剂、膏霜、乳液、凝胶这几类,在包装形态上也非常类似,多为传统的瓶装;在产品功能方面,主要是保湿、美白、滋润、防晒、抗衰老等,在功能方面市场出现了“千牌一面”的景观。在产品成分上,多数都在千篇一律地标榜自己的产品是由天然的、草本的、植物的原料加工而成;虽然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植物萃取技术等被引入到化妆品产品开发中,但基于这些技术开发出的产品在效果上与之前的产品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起到的作用也仅仅是“精神安慰剂”而已。

  

除了产品的同质化,护肤品品牌在其他方面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现象。由于护肤品品牌在产品系列、产品形态、产品功能、产品原料等产品要素上高度同质化,化妆品企业只能将差异化的重点转移到品牌主张、营销概念、视觉识别、包装设计、执行要素等其他竞争维度上,但这些方面的创新多数可被容易复制、快速抄袭,最终导致差异化的东西被大家所分享,导致差异化刚刚出现就被快速消失或差异化程度迅速降低。

  

品类创新对护肤品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药妆、BB 霜是品类创新的代表。药妆是介于药品和护肤品之间的跨界产品,既有护肤品的护理作用,又有药品的治疗作用,在欧美的护肤品市场上占有 60%的份额;药妆在 2005 年左右引入中国,之后发展迅猛,成为护肤品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BB 霜虽然在品类归属上划归彩妆,但实际上是介于护肤品和彩妆之间的一个跨界产品,具有保养和遮瑕双重功效,最初是德国人为接受镭射治疗的病人设计的伤痕保养霜,质地比较厚重,含护肤和防晒成分,能使其受损肌肤能得到修复与再生;在九十年代 BB 霜被韩国化妆品界改良并发扬光大,从医学美容品成为了日化美妆品,并在演化成集合遮瑕、隔离、防晒、修颜、底妆等等功能的单品;BB 霜在 2008年左右进入中国,销量就异常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