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化妆品招商网

首页 > 日化资讯 > 详情

新闻资讯

终端行情看跌,这些原料巨头的业绩为何看涨?

日期:2016/8/30  阅读数:865

作者:慧慧

 

随着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国际化妆品公司和全球最大的个人护理连锁店屈臣氏相继公布2016年上半年成绩,看得出来,品牌商和零售商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不过,慧慧发现,以国际香精香料公司(以下简称IFF)、德之馨、奇华顿等为代表的香精香料及上游原料企业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

 

这是为何?

 

化妆品推动原料巨头齐步增

 

IFF二季度财报显示,期内其录得7.935 亿美元(约合52.82亿人民币)收入,同比涨幅为3%。其中期内录得营业利润1.645 亿美元(约合10.9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

 

德之馨和奇华顿公布的最新财报也显示,期内双方均实现了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增长。

 

其中,德之馨上半年录得营业收入14.625亿欧元(约合1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而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3.233亿欧元(约合24亿元人民币),实现了8%的同比涨幅。奇华顿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6.9%至23.34亿瑞士法郎(约合160.90亿人民币);期内录得净利润3.68亿瑞士法郎(约合25.37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7.6%,两大指标均好于市场预期。

 

对于业绩的增长,德之馨称受益于芳香与护理部门的快速发展,即化妆品原料供应成为其营收的主要增长点,尤以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最为明显。

 

无独有偶,奇华顿也称其香水部门二季度销售增长提速,助力上半年增长提速。由此可见,化妆品行业为这些原料巨头贡献了不可小觑的力量。

 

这似乎与化妆品行业的寒冬论相背离。对此,一位原料业内人士分析,虽说市场整体环境不如从前,但部分品牌增长乏力的同时,还会有其他增长相对较好的企业,市场此消彼长,因此化妆品零售市场的寒冷,暂未传导到上游的原料企业。

 

一位本土原料供应商也透露,上半年公司销售额同比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品牌方增长越是乏力,越是在不断地出新品,这就自然而然地加大了对原料的需求。

 

本土品牌需求更多元化

 

不过,在原料需求加大的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系列潜在的变化。

 

德之馨化妆品原料部大中华区总监梅鹤祥介绍,相比以往来说,本土化妆品品牌对原料的需求更为多样化,也更注重质量。

 

他举例,以护肤品为例,有的品牌需要基础护理的原料,有的需要更高端化的产品,也有部分对抗敏等特殊护理的需求日益旺盛。而在彩妆方面,近两年随着BB霜、CC霜,甚至DD霜、EE霜的兴起,品牌对原料的需求更为多样化,比方说要求在BB霜里加入美白和防晒等功能。

 

而本土化妆品品牌在这方面的跟进更为明显,“多元化是一个趋势。”梅鹤翔说。

 

他表示,本土化妆品品牌近几年一改前些年模仿外资品牌的现象,开始更接地气,整个市场更倾向于切合中国传统的中草药概念和中国传统技术等。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技术的进步,本土品牌已经形成了有特色的产品类别,“比如面膜这个品类,在全球来看中国是最大的市场。”

 

另一原料巨头相关人士介绍,近两年本土品牌对原料的功效需求更多,以往大多以肤感、保湿等为主,而现在更多是注重实实在在的功效。“比如以前认为洗面奶主要是洗去型,不做其他功效,现在也会加入燕麦葡聚糖等具有抗老、祛皱等功效的原料。”

 

国际品牌配方上更接中国地气了

 

在需求变化的同时,本土企业在选择合作的客户上也更倾向于跟国际巨头合作。

 

据了解,伽蓝、环亚、上海家化、上美、珀莱雅、相宜本草、御泥坊等本土日化企业和品牌均是德之馨目前在中国市场的核心客户。

 

另一位接近上述三大原料巨头的人士介绍,近两年随着本土品牌对质量的重视,与国际原料巨头合作的本土企业明显增多,主要是这些巨头不论是产品上还是相关方案和服务上都比较成熟,更能赢得品牌的信任。

 

梅鹤翔分析,从本土企业在原料方面的需求可以看出,当下本土企业在产品升级和外包装设计、产品设计等方面显得比以往更为自信,也有更多的自主概念表现出来,“整个中国化妆品市场呈现出越来越集中化的态势,伽蓝、上美等大企业的优势会更明显,而一些中小企业则比较困难。”

 

另外,欧莱雅、宝洁、强生等国际日化巨头也是德之馨在中国市场的重要客户。梅鹤翔表示,这些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方面也日益突出,开始重视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产品配方、产品设计、销售模式等方面表现得更为贴合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