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化妆品招商网

首页 > 日化资讯 > 详情

新闻资讯

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调查:

日期:2009/3/20  阅读数:2355

  如今的大学校园无异于一个小小的社会,社会上的林林总总,总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影子,比如收入赚取,比如消费分层。或许缘于家庭的差异,或许因为个体的不同,也或许由于地区的差别,但大学校园里同样也有高消费群体,却是不容质疑的事实。

  之所以特别关注女生的消费,是缘于其形象消费的主要体现,她们看得见的外表,闻得着的味道,比男生高消费更容易吸引他人的眼球。而之所以特别关注女生的经济来源和消费途径,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多样化正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203寝室的流水账单

  "每月消费—买衣服和化妆品:超过500元;吃饭:200-300元;电话费:100元;交友应酬:100-200元;其他:上网费等。大件消费—笔记本电脑:1万元;数码相机:3000元左右……"

  杭州女孩小西,大方地和记者算了一下她的账,记者发现,这位在浙江大学金融专业读大三的时髦女生,俨然是学生中的高消费人群。小西的月消费在1000元左右,平均算下来一年大约要花1万多块钱。对此,小西说:"我们宿舍同学的月消费差不多都在千元以上,我只是平均水平罢了。"

  小西的钱大多数是父母给的,"(父母)每4个月给我汇一笔款,大约是5000元左右,平均每个月1200元左右吧。"她最大的开支是买衣服和化妆品,再次是吃饭,电话费,交友应酬,除此之外,还有水电费,上网费等零零碎碎的费用……

  小西说,买衣服和化妆品一直以来都是自己花费中最高的一项。她从来都是坚持衣服非牌子的不穿,低于一百块钱的衣服她基本都不会买。电脑也是小西的高消费产品之一,她现在用的电脑是手提,大一时父母给买的,1万,而在她的"带领"下,现在宿舍里其他3个舍友也有2人买了。大二时,她又买了一台数码相机。

  当然,小西也不想只花父母的钱,去年,她去一家西餐厅打工,每月少说也有2000元左右收入。但由于工作太辛苦了,第二天上课时总打瞌睡,后来作罢了。

  舍友叶剑学的是工商管理,在十几平米的四人公寓里,属于她的"财产"着实不少:一套齐整的摄影器材,一台看起来价格昂贵的DV,还有桌子上玫红色的新款sony手提电脑……

  叶剑告诉记者,虽然家里每个学期会给她一千多元生活费,但是从大一到现在,她几乎没有用过家里一分钱,所有的收入都是自己做兼职赚来的。叶剑的父母在义乌做生意,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上大学后也成了一个"兼职高手"。

  因为外语水平不错,平时她经常去一些外企做兼职,有时候一个小时就赚一百多块钱,一个月去一两天,也能赚上一两千块钱了。

  从最初的做家教,做翻译,到广告公司的文案,校园里的手机SIM卡代理,她几乎都做过了。现在,她还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书,一周去两个下午,虽然挤公共汽车经常让她累得满头大汗,但是大学生活也由此变得有滋有味了。如此一来,父母给的钱也就成了一笔额外的财富,吃大餐,买名牌衣服和化妆品就是家常便饭了。

  来自舟山的小金同样热衷于购物,自从认识了做建筑设计师的男朋友以后,消费指数一路攀升。她房间里的鞋子就有二十多双。

  她说,每次出去逛街,最先想到的就是买鞋子,无论是什么鞋子,只要自己喜欢就会买下来。现在她每个月都要消费一千多块,其中主要的一笔就是用在买鞋子和衣服上。

  读大二的时候,男朋友就已经在外面买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还帮她交了每年将近五千块钱的学费。当记者问她怕不怕有人在背后议论时,小金一脸坦然。她认为自己最多算是找了个比较有钱的男朋友,应该不是罪吧。

  "我现在还在读书和准备考试,暂时没有经济来源,两个相爱的人之间是不会计较这些的。"小金告诉记者,男朋友只比自己大七八岁,等她毕业后,他们会结婚,所以她从来没有大手大脚,不顾一切地花男朋友的钱。她进一步解释说,到时,纵使男朋友希望她在家里做个全职太太,她也会出去找一份工作的。

  和其他3个女孩相比,陈兰明显要文静许多。来自湖北农村的她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几乎每个学期都拿奖学金,而这也是她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从大一起,她就开始了"勤工俭学生涯",从图书馆到食堂,从学生宿舍到系办公室,几乎所有的杂活,都做过了。每周二四六,陈兰还会骑半个小时车去给一个初二的女孩辅导数学课,一个小时25元。一周下来,也差不多有几百块钱的收入。

  "这样挺好,感觉自己的社会经验好像越来越丰富了。"陈兰告诉记者。

  在她的桌上,除了一些书和一台二手的台式电脑外,几乎不见什么化妆和护肤品。"用大宝就够了嘛。"她笑着说,随即开始和几个女孩调侃起这个产品的广告词来,看得出来,她们之间并没有想象中那种"应该有"的隔膜。

  3月5日下午,在203寝室的帮助下,记者在浙江大学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女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共发25份问卷,回收25份,其中有效问卷21份。调查结果中,感官消费,冲动消费等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

  在这所男女生比例约为1.85∶1的高校里,女生本科在读的约为8000多人。就问卷的情况来看,月消费在1000-1500元之间的占到了15%左右,其中,用于购买化妆品的支出又占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兰蔻,雅诗兰黛,资生堂,倩碧等高端化妆品牌也成为女生们重点青睐的对象。

  这恰与之前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
消费"她"印象

  对于当今大学生们每月的花销,某高校网站BBS上是这样描述的:"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这句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目前的消费现状。

  2008年,中国妇联法律援助研究中心,中国注册理财规划师协会,中华女子学院进行了一次关于全国女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总额在300元以下的占9.22%,300—500元占到37.93%,500—1000元占到37.67%,还有中高端消费的1000—1300元占10.45%,1300元以上的占4.8%。其中一个明显的状况是,到大四的时候高端消费突然骤增。

  在每月生活费节余的调查中,没有节余的女生占43.81%,有20%以上的女生出现了负消费。每月消费总额满意度调查,39.95%的人认为偏高,7.08%的人认为非常高—尽管如此,却很少有人能主动去分析自身消费偏高的原因。

  在女生的账单里,饮食,服饰,化妆品,娱乐,学习资料构成了最主要的5个部分。

  "伙食费300元,生活日用品150元,通讯费包括电话,手机,上网共花150元,交际费100元,购买衣物100元,其他零花100元。"这是沈阳工业大学一位大二女生的月度开支清单。这位女同学说,每月花900元,这在她们同学当中算是"比较节俭"的。

  "我已经竭力控制我的消费了,可这个月生活费还是超过了800元。饭费300元,手机费100元,应酬每月也要花上150元,再时不时买件衣服,生活学习用品之类的,月底算下来,经常超过1000元。"大连理工大学的小江如此说。

  "我们宿舍有一位同学,父亲自己开有公司,家里经济比较好。她一件外套就是3000元,一般穿的T恤,衬衫都在300元以上,去年8月份我们班出去实习,其他同学都是骑自行车去,可她每次都是打的来回,每月花上两三千不在话下。"

  按照恩格尔定律,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占的比例越小,表示富裕的程度越高。国际上认为恩格尔系数在30%—37%之间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调查发现,女大学生月伙食费用占总生活费的40%,60%的费用都花在了其他非生活必需品方面。而对于后者,她们从来不认为是不值得的。

  这也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女生消费心理中的真实反映。

  比如其中之一的象征需要。产品对其拥有者的自我概念和个性起到象征作用,因而满足了这种需要,就是向他人,向自己表明,告诉人们自己相信什么,或者自己像什么。

  衣服自古与女人联系在一起,现代大城市的女大学生们更视衣服为自身的一部分。一个寝室,如果一个会打扮,那么整个寝室的女生也会逐渐开始打扮起来,毕竟女人是有这方面潜质的。

  而在购买动机上,往往由于一些喜,怒,哀,乐的情绪引起。研究结果显示,女大学生们认知细腻,决策带有较强的情绪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有很不稳定和冲动性的特点。在她们看来,"反正心情不好,就买吧,那样心情会好很多"。而在城市这样高速转动,转型的环境,象牙塔内的她们绝大部分把购物消费当成了一种缓解压力,平衡情绪,宣泄郁闷的惯常方法。

  尽管如此,理性仍是女大学生们主要的消费观念之一。在购买商品时,她们往往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她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所以在消费的时候也自然力求"花得值"。

  至于这部分"可支配的生活费",根据调查发现,有72%的学生依靠父母,12%的学生依靠贷款,8%的学生获得了奖学金,8%的学生则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其来源正愈来愈趋向于多元化。但生活费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等,要是把后两个"大头"加上去,来自父母的比例则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女大学生中,已有少部分能够"脱离"家庭的供给,她们大多是申请助学贷款后,通过参加勤工俭学和凭奖学金"自给自足",不再用父母寄钱。

  "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比农村来的同学要强。农村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性,生活能力更强,对家庭的依赖性比较小一些。随着年纪的增长,选择勤工俭学增加消费或者减轻家庭负担的大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心理和自立能力增强,其勤工俭学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提高。"有专家认为。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在女大学生中"贫富差距"同样明显,住在一个宿舍里,有些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还不到500块钱,而有些学生却是每月2000元还不够花。不过,这并不妨碍学生们的和睦相处。

  "有钱就多花,没钱就少花,虽然同在一个宿舍,大家也相安无事,同样一起生活和学习。"陈兰对大学里的"贫富差距"显然有些不以为然。

  然而,无论钱花得多少,在接受调查的女大学生们中间,还是形成了一个令人玩味的事实,那就是:有50%以上的女生倾向于冲动型消费;30%多认为自己属于精打细算型消费;剩下的一部分人则根本说不清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的消费。
 蝴蝶效应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样一个现象: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在接下来的演讲和论文中,他引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此后,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而今,有专家分析,女大学生们看似不起眼的消费行为也将给学校乃至整个市场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蝴蝶效应"。

  山东省青岛市曾经进行过一次类似的调查。

  相关资料数据显示,整个青岛高校2001—2004年大学生每月的人均消费额分别为392.7元,403.6元,424.2元,452.6元,假设大学生每年在校时间为9个月,每年大学生人均消费额分别为3534.3元,3632.4元,3817.3 元,4073.4元,再乘以在校人数(2001—2004年分别为6.1万,8.3万,16.8万,18.4万人),大学生消费的金额分别达到2.16亿,3.01亿元,6.41亿元,7.50亿元,这些消费支出主要花费在各类较小的消费项目上,主要是饮食,服饰,通信,休闲。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一些大件比如手机,电脑以及奢侈品如名牌服装,化妆品等的购买支出是另计的,不占日常消费,而这些消费也应该算入女大学生消费的范畴。

  调查显示,在有些高校,不少女大学生对"外表"的投资令人吃惊:一个宿舍的所有女生都有全套的品牌化妆品;花费高价购买促销化妆品;吃可以省,但脸上"投资"不能舍不得……虽然不排除和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的偏见有直接关系的因素,但女大学生们这些客观事实上的消费行为还是成为了拉动化妆品市场消费的重要推力。

  并且,以上所述只是大学生购买消费品的总额,其实真正的大学生消费还远远不止这些。

  就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社会总消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样,大学生消费和消费品的购买额也不可同一而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是社会总消费的一部分,大学生消费也应该包括大学生所花费的所有费用,如学费,书籍费和住宿费等。

  仍然以青岛高校为例,这些费用每年基本持平,学费,书籍费基本为3800元,500元,而住宿费800到1200元不等,取平均值1000元,那么每年大学生花费的费用将增加5300元。加上以上的费用,大学生每年人均消费分别为8834.3元(2001年),8932.4元(2002年),9117.3元(2003年),9373.4元(2004年),乘上总人数后得消费总额为5.39亿元,7.41亿元,15.31亿元,17.25亿元。

  而根据男女生比例1∶1计算,女大学生的消费总额也达到了相当客观的数字,数据不可谓不大。

  除此之外,消费还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对于学生家庭。

  学生消费直接影响着家庭。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平均每年约一万元的费用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谓重中之重。就拿普通家庭3个人来说,满足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消费将花去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特别对于农村的家庭而言。

  虽然由于经济发展,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家庭用于大学生消费的比重普遍得到下降,但下降缓慢且比重之大仍然是某些家庭所难以承受的。
 管好"钱袋子"

  而今,通过一系列数据描述出的一幅粗线条"她"印象,可以得出结论:女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总体上是理智合理的,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消费略显偏高的现象。由此,怎样合理地规划消费即培养自己的"财商"也就成为了关键。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

  目前,勤工俭学是女大学生最常见的开源方式,但专家认为,光开源是不够的,比较重要的还有学会如何节流。一般的观点是,不妨从记账开始,每天记下自己的支出,过一段时间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从而省下那些"可花可不花"的钱。

  除了勤工俭学之外,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可以尝试真正的投资,如股票,基金定投等,加深对于合理理财的认识。

  在调查中,与消费相对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女大学生薪金期望值呈现出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的情况。分析表明,大一女生对薪金的高期望值主要是因为刚胜利挤过独木桥,憧憬未来时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大四女生表示对薪金期望值降低主要是因为面临毕业找工作的现实问题,竞争压力大,就业困难加上"性别歧视"依然存在等,所以就只能被迫将薪金期望值一降再降。

  不可否认,这些原因确实客观存在,但有一点却是被女大学生们所忽视了的,即从调查消费结构中反映的信息—女大学生的学习资料投入远远小于服装,化妆品等方面的消费。

  如今,怎样用消费和投资来协调推动经济增长已经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

  研究结果显示,作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在经济增长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从发达国家可以看出,像美国,欧盟,日本等,其经济增长70%以上是由消费拉动的。

  中国每年消费品零售总额以10%—15%的速度增长,但从宏观经济的层面看,仍然远远不够。不同的指标表明,跟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2000年左右的60%以上下降到了现在的50%。

  从这个层面来讲,内需的拉动俨然成为了重中之重。

  那么,未来消费的主力军又是哪些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消费室主任张建平认为:一定是80后。

  "因为80后是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而且很多人生活在幸福的家庭当中,其在消费方面没有任何思想束缚,这种消费观念不落后于国际上同年龄段的消费档次。"他说。

  而这其中,80后女大学生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消费形成中70%是由居民的家庭消费构成的,剩下的是政府消费和企业消费,70%的家庭消费当中,女性在其中掌握着重大的决策权和购买权。

  而女大学生考虑如何合理消费无疑会为其将来进入社会,为将来的家庭消费进行一个很好的锻炼。

  从这个意义上说,女大学生们管好自己的"钱袋子"同样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