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化妆品招商网

首页 > 日化资讯 > 详情

新闻资讯

云南省化妆品产业:本土品牌边缘化硬伤累累

日期:2010/3/29  阅读数:814

   经过20多年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化妆品市场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同时,云南化妆品行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简单粗放到重视科技研发、公司化经营,全行业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极富生机活力的产业大军。然而,长期以来,受国际品牌的影响,再加上本土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云南省化妆品企业不得不在边缘市场求生存与发展,这些成为该行业打造民族品牌的硬伤。

  没有形成产业链

  云南原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毛云波向记者描述去年在云南创牌时的经历,“原计划在云南完成产品所有的生产步骤,没想到在产品外包装生产方面就遇到瓶颈。云南外包装生产企业技术落后,生产出来的成品很粗糙,无形中拉低了产品品质。随后又寻找了多家生产企业,但无奈无果而终。现在,产品外包装生产选择在广州。”

  业内人士介绍,在沿海等日化产品发展较快的区域,支持化妆品生产的周边产业发展成熟,技术不断升级,紧随国际发展步伐。“发展瓶颈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制约,比如物流和人才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昆明圣火化妆品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外品牌挤压市场

  “本土化妆品企业面对国际品牌,就像蚂蚁与大象之间悬殊巨大。尽管凭一时之勇也在市场上取得了些微成就,但也仅仅局限在某个单一层面。”多年从事化妆品品牌代理的刘经理说。

  毛云波介绍,除了在硬件上的限制外,本土企业在信息获取上也相对滞后。“本土企业在品牌运作的能力上显然差距太远,那些侥幸成功的企业,并没有深入研究那些跨国巨头品牌运作的精髓,而是停留在短暂的成功上,无法继续提升自己的品牌,导致消费者最终对品牌无法产生永远的信赖。”刘经理说。

  记者从市场上了解到,几年前还在各大超市、百货上架销售的本土品牌,纷纷销声匿迹。不少主打中药理念的品牌不得已委身二三级市场,走入低价竞争的行列。

  资金不足阻碍发展

  资金上捉襟见肘是本土化妆品企业心中永远的痛,不少企业就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在品牌传播上有足够投入,造成经销商埋怨,消费者缺乏认知,形成恶性循环。

  记者对消费者进行调查采访时发现,消费者对本土品牌认知度较低,广告宣传仍然是消费者购买化妆品时的主要导向。昆明泰丽栢姿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多年来从事化妆品品牌代理,现在铺下了销售网络,也想依靠本省的优势资源开发自己的品牌,但在创牌道路上会遇到诸多困境,资金问题首当其冲。

  “本土化妆品品牌想在这个狼虎盘踞的领域有所作为,必须改变传统的市场运作理念。”业内人士分析。

  生产环节有漏洞

  “宏观调控不力使得原料种植、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混乱,缺乏一个实质性的集团组织,既不能对基地建设形成保障机制,又不能对香料市场统一协调管理,香料生产多为小企业,重复建厂,重复生产,无序竞争。”业内人士称。同时,品种较单一,绝大多数产品停留在初加工的低水平阶段,不能产生高附加值;缺乏信息资源,流通环节多,渠道不畅,市场开拓能力较低;高层次人才匮乏,特别是经营、管理、调香等方面尤为突出。云南香精产品结构和质量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品种少,质量不稳定,适销对路的产品开发和发展都较慢。就香料产品总体情况而言,中低档次产品多,初级产品比重大,深加工产品少,品牌产品市场覆盖率低,这与云南香料资源优势不相称。

  ■ 新闻助读

  云南香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1962年云南开始进行香料基地建设。在昆明、玉溪、红河、大理等引进推广种植香叶天竺葵;在西双版纳引入试种香荚兰、丁香罗勒、锡兰肉桂、苏合香、柠檬桉等,并在德宏进行大面积种植枫茅、香茅等草本类香料。随着香原料从野生采集到引种栽培,建立商品生产基地,香料加工工业也相应得以建立和发展。先后建立了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个旧、玉溪、澄江等香料厂,形成了香原料生产与加工工业相配套,并具适当规模的香料、香精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