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化妆品招商网

首页 > 日化资讯 > 详情

新闻资讯

利润率急升 日化企业意外“暖春”

日期:2009/3/2  阅读数:859

  石油价格的下降,让去年饱受成本上涨压力的日化企业开始享受业绩的黄金时期。与国内数个日化企业都有业务合作的内业人士称,2009年以来中国日化企业毛利率增长明显,利润率比去年整体水平提升10%-20%。

  接受采访的诸日化业上市企业均未提供相关利润数据,但他们没有否认:今年确实迎来了难得的好时光。

  黄金期

  2008年,日化行业饱受成本上涨之苦,国内日化类上市公司业绩普遍遭遇重挫。

  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两面针”,600249.SH)预计,2008年净利润预计较上年下降90%-100%。索芙特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索芙特”,000662.SZ)净利润预计同比下降60%-80%。上海白猫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白猫股份”,600633.SH)甚至发布2008年业绩预亏公告。几家本土日化类上市公司中,唯有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 “上海家化”,600315.SH),借助推出的中高端日化品牌销售业绩不错,其2008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净利润都有明显增长。

  不过,这个行业的困局将立刻得以缓解。

  2月24日,李志起对本报称,受惠于国际石油价格从2008年年中的超过140美元/桶一路降至现在的每桶40美元上下,今年日化企业的利润率比去年整体水平已有明显提升,涨幅在10%-20%之间。李志起与国内数个日化企业有业务合作,并创办了以其名字命名的营销机构。

  生产成本占日化产品成本的4成以上,日化类产品的生产成本则主要受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日化产品原料成本中,3成来自表面活性剂,3成来自包装,这些都是石油的衍生品,价格随石油价格波动。

  2008年上半年,国际石油价格从91美元/桶一路狂飙至147美元/桶,经历了石油市场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6个月疯狂之旅。2008年7月,当时有国内日化企业的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受此影响,公司的原材料成本上涨近50%;而对比2006年的原材料成本,已经翻了一番。

  受累原材料成本上涨,日化类跨国巨头宝洁也不得不将其旗下产品全面提价。宝洁中国旗下产品的涨价自2008年6月就已开始。6月中旬,宝洁碧浪、汰渍洗衣粉提价5%;潘婷洗发水提价5%、护发素提价25%;玉兰油沐浴露等不同规格的产品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提价。

  不过,在这轮涨价中,中国几家本土日化企业选择了保守型跟进,使得他们的利润更薄。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熊威称,当时本土日化企业涨价的幅度和涉及产品线的广度,都不及宝洁。以立白为例,仅有洗衣粉等洗涤类产品微涨了几个百分点。“当时,立白是希望通过微涨甚至不涨价,来抢占一些市场份额。”熊威说。

  新博弈

  苦日子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长。在原材料成本下降的同时,此时相关日化产品的价格正处在相对较高的平台上。

  包括上海家化、广州立白、白猫股份、宝洁等日化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均表示,虽然原材料价格下降,但是公司日化产品并没有降价或者降价计划。“石油价格是降了,但是传导到我们(日化企业)这个环节,还有一段过程。”一跨国日化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如此解释不降价的理由。

  广州立白集团发言人许晓东称,2008年时立白没有对产品进行大规模的涨价,主要采取内部消化的方式来应对成本的上涨,当时对企业的获利空间有不少的挤压;现在原材料成本下调了,企业不会即刻降价,主要是弥补去年成本上涨造成的获利减损。

  于是,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继续恶化,石油期货市场价格剧烈波动不断探底,日化企业提前感受着业绩的黄金期。上海家化、广州立白的相关人士均向本报表示,原材料价格下降对企业肯定是个利好。

  好日子已然来临,但新一轮的博弈又在展开。因经济环境不景气,消费者花钱更加谨慎的情况下,降价还是不降,成为日化企业当下的又一个新的博弈。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熊威称,考虑到经济状况和成本下调的因素,短期内,洗衣粉、大众类的洗发护发产品可能会有一些价格调整,因为大众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一些。

  目前,日化企业官方目前都否认存在下调其产品价格的计划,但来自市场终端的消息说,本土日化企业纳爱斯旗下的“雕牌”肥皂在一些区域市场价格最多下降30%;广州立白集团的“立白”、联合利华的“奥妙”、宝洁的“汰渍”等品牌的洗涤用品也在降价;洗发类产品中,宝洁“海飞丝”某些包装的价格有小幅下调,联合利华旗下的 “力士”、“轻扬”、“夏士莲”等部分产品有促销活动。

  无论如何,对本土日化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获利时光,并将为其操作提供更大的空间。广州立白的许晓东称,立白今年还将加大在终端市场上的投入,比如提供终端市场的铺货率、产品的宣传和促销力度。

  李志起称,本土企业会在自己最擅长的中低端市场加大投入,防止宝洁等跨国日化巨头的渠道下沉。早几年前,宝洁就已经用旗下的“飘柔”、“汰渍”品牌,采用价格战的方式,分食本土日化企业的中低端市场。